返回 三国枭雄志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四章 天下争王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m.wenxingexs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豫州治所谯县,府衙大殿,董魔王也接到了朝廷的诏令。

    西凉诸将汇聚一堂,董卓大马金刀的坐在首位,一双凌厉的眸子扫过殿内:“诸位,朝廷有感北地压力,又一道诏令发来,言先灭黄巾者为王剿灭三张者封王封侯,尔等以为我军当如何!”

    “这天下为王者,非主公莫属!”

    “主公雄踞西凉,威震羌胡,当为王者!”

    望着董卓脸上意动之色,牛辅郭汜等人跟随其那么久对于其中想法也有所悟,遂出言附和:“如今豫州黄巾几已平定,余者山贼毛匪不足为虑,主公有心争王,我等自随军辅之!”

    望着一众摩擦接掌的将领,董卓心中甚慰,想到这里他将目光转向侧手的青年文士:“文忧,汝以为朝廷诏王封侯之事,若何!”

    “敕王封侯之事,自有主公决断!”

    作为军中智者,李儒已经摸透了董卓的意思,尽管有心反对,他知道最终也只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,反过来还有可能恶了主公,索性便不发一言!

    “一人计短,多人计长,吾今日想听听文忧之言!”

    对于自己这个女婿,董卓还是很重视的!

    “唉!”望着董卓那期盼的目光,李儒心中哀叹一声,直接起身道:“主公,如今天下形势依然明了!”

    “我等只需按原定战略行事,何须去趟洛阳那滩浑水。”

    如今董卓的军队已经掌控豫州全境,再加上西凉根基,若天下有变,大军南下可取荆州西向可入天府益州,再加上河西走廊据富庶,如此合四州之地在征服西域诸国,何愁不能称王。

    只不过目前的董卓似乎并无此意,反而对大汉还抱有幻想,或者说是对汉帝抱有期望,其中道理只有少数几人明白。

    提起董卓,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狼戾贼忍、暴虐不仁、心怀猛虎等等,甚至更歹毒一些的,还会给其扣上一个脑生反骨,不甘人下的标签。

    西凉的董魔王,无疑是一个凶狠暴虐的主,但目前来说,他还对朝廷还算尽心,相对于脑生反骨的李屠夫,董卓无疑更显忠心。

    董魔王出身于偏远富裕之家,与积累千百年的世家大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,他能做到前将军的高位除了自身过人的能力之外,更重要的是汉帝的赏识与提拔。

    大汉寒门出身的高官不多,比如董卓、丁原、何进、蹇硕等等,皆是汉帝有意提拔,用来对抗世家集团的人才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下,董卓虽然对朝廷算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但对汉帝,还算是有那么一点忠心的。

    大汉这艘船虽烂,但它还没沉呢,烂船还有三斤钉呢,更何况煌煌四百年积威。

    如今汉帝以封王之事许诺,董卓很心动,李儒的劝诫之意被他直接忽略,反而道:“文忧,吾有心北上不必言它!”

    “汝只管为吾规划一番,此次如何才能抢在各路大军之前,灭了黄巾.......”

    董卓向李儒问策,不是要其站出来反对自己的,而是希望他能帮忙制定详细的北行的新战略,以及怎样捞取更多的功劳,好为封王之事做铺垫!

    他也不是不知道地盘的重要性,只不过战略虽好,想要完美的实施却困难重重,先不说局势变化,单是攻打打荆益二州,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便让人等不起。

    其实董卓的顾略也不无道理,看看李屠夫,其念念不忘的想要夺取幽州,实行划黄河而制的战略,但损兵折将之后到现在也寸功未得,所以有些战略很好,但能不能完美的执行并完成那又另说了。

    现在的董卓还没有那么大的心思,因为四百面大汉深入人心,朝廷远没有到达油尽灯枯的地步,你给他讲什么天下大势,他还真看不大明白。

    在某些事情上,董魔王与李屠夫有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一旦下定决心,便很难有所更改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李儒的处境,与当初贾诩反对出兵幽州的情况有些相似,主公下定决心他们武力更改,只能在一旁查缺补漏制定战略!

    尽管心中无限惋惜,但李儒也只得建言道:“主公欲率军北上争王,儒不敢反对,但豫州之地不可轻弃,当留一员大将坐镇谯县,以防天下之变!”

    “至于黄巾之事,主公只需让徐荣将军继续呆在洛阳与三张对峙,我军主力直接北上冀州,配合卢植的五部军,先一步灭了?迨渍沤牵?逖粼舴嗽虿徽阶岳# 

    “如此主公灭张角居首功,勤王有力,保驾及时,战后只需摆平卢植那个老匹夫,这封王之事........”

    “善,就依文忧之言,即日整军北上!”

    最终董卓还是采纳了李儒的意见,留一部分人马,以州剿匪的名义继续驻在豫州,他本人则率西凉主力迅速北上冀州,准备抢夺破灭黄巾贼军的首功。

    王侯的吸引力,对于董卓这些朝廷武将是绝无仅有的,非刘不王已经很好的诠释了王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想要称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,哪怕董卓能够占据四洲之地也很难成为王者,正所谓师出有名,不是是谁谁高喊一句,老子今日称王便能王的。

    虽然历史上有那么一句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,但从陈胜称王后,众叛亲离的下场就可以看出,王侯这个东西,在这个时代还真是有种的。

   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晋,其最高的君主是晋文公而不是晋文王!

    那个时代的人想要称王,只有两个途径,一个是取周天子而代之另一个就是相王。
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,天下诸侯盟商丘祭祀天地神灵,然后根据实力强弱相王。

    实力强大的几个诸侯,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做成事实,然后上表周天子请求敕封,天下各大诸侯都已经承认了,周天子没有办法只能捏着鼻子承认。

    比如战国早期,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吴国越国僭越称王,这些国家一般不被中原正统所认可,大都称呼他们为蛮夷逆王,看看当初的鲜卑乌桓这就知道了,根本不被纳入天下认可或纳入体系以内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擅自僭越称王的国家,最著名的就是五国相王了。

    公元前三三四年,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,霸业丧失,为求遏止秦国扩张,在惠施的谋划下,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,前往徐拜见齐威王,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,史称徐州相王。

    徐州相王引起了秦、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,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,希望齐国取消王号,称王,可不是你高喊一句,老子从此就是王便可的。

    公元前前三二五年,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,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,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,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、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,只不过其中一些小国在僭越之后,便迅速被灭了。

    前三二三年,在公孙衍的斡旋下,魏国、韩国、赵国、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,各国国君均称王,以对抗秦、齐、楚等大国。

第四章 天下争王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